中新网济南1月26日电(记者 胡洪林)“尽管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方式仍是中国农村农业经营的主要体系,但不代表发展趋势。”。接受记者采访时,山东政协委员崔俊良开门见山。
做为山东一家农产品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老总,崔俊良认为,中国农业发展需要摈弃过去的小农经济模式,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集约才能形成了规模生产,而合作更能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崔俊良说,这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应当是集约经营农村土地,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这不仅是农民的迫切诉求,也是中国农村走向小康的必由之路”。
善于思考让这位民营企业家一直在考虑农村发展突破瓶颈的问题。他说,中国农村自1949年以来,先后经历两次土地改革尝试。解放初期,分田到户的政策解决了当时贫穷农民的吃饭问题,后来曾试图走进农业机械化运作的大农田建设,但由于计划经济的弊端未能成功。
1978年开始的农村土地承包“大包干”虽然对当时的农村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但也使中国农村再次陷入一家一户小农式耕作方式,逐步与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不相适应。
“所以,致力于农村发展的各路英杰开始考量农村土地的分合问题,提出了化零为整的土地经营理念,让传统的农业经营开始真正步入大农业格局。”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过去提倡的大农田建设没获成功,因为那是计划经济时代;而现在提出化零为整的大农业思路,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必然结果,两者有本质区别。崔俊良说。
“目前在不少地方,都在尝试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仅让农民改变了头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也让他们成了农业规模生产下的新式农民”。
这些年来,崔俊良带领他的企业透过土地流转、合作社等形式与农民合作,一方面实现了规模经营,一方面与农户实行订单种植,发展和带动了25万亩的辣椒、蔬菜种植基地,带动了省内外8万多农户,50万人从事辣椒蔬菜种植,年增加农民收入2.5亿多元。
他对记者说,今年中央一号文提出鼓励农民通过互利互换的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的零碎化问题,培养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这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政府应当在农村土地使用“久分必合”的新形势下,提供更好的政策和解决方案,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原标题:山东政协委员:化零为整 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